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譚詠麟“你知我知”国际网络歌迷俱乐部

快捷导航
查看: 666|回复: 5
收起左侧

被阉割的港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2 21: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11月17日17:05 时代人物周报  <BR>  阉割《龙城岁月》没了“黑社会”-杜拉/文 <BR><BR>  《大块头有大智慧》、《天罗地网》、《江湖》、《无间道3》、《阿嫂传奇》、《龙城岁月》,这些在内地上映的香港电影,有着相同的“悲惨”命运——为适应内地的电影审查体制,无奈之下不得不对故事情节做大幅度删改,甚至不惜拍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让他们看上去“很美”,好像内地观众的抗体不能像香港观众那样抵御银幕上的“病毒”一样。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就这么在走进内地市场时被阉割了,他们没了原片的雄起姿态,疲软地在院线里搔首弄姿。 <BR><BR>  杜琪峰的《黑社会》成了最近一次被阉割的绝佳范例。硬邦邦的《黑社会》到了内地就成了软塌塌的《龙城岁月》。而实际上,也确如片名变化显示的,这部本来叫《黑社会》的电影改成《龙城岁月》之后,几乎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 <BR><BR>  15分钟:被阉掉的命根子 <BR><BR>  其实,杜琪峰在拍摄《龙城岁月》时就已经为了能在内地上映做好了准备。从剧本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在拍摄时也处处做好埋伏,为的是适应内地和海外的不同市场。这样的权宜之计造成最终内地上映的《龙城岁月》片长90分钟,香港的《黑社会》片长为104分钟。整整14分钟的内容被阉割了。而正是这14分钟的缺失造成了故事叙述的不完整、人物交代的混乱、结尾处理搞笑般的牵强。这14分钟恰恰是电影《黑社会》也可以说是杜琪峰的命根子! <BR><BR>  电影《黑社会》以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帮派组织三合会的故事为背景的大题材中,刻画了老中青三代黑帮群像,构筑了香港黑社会的历史。然而,当《黑社会》变成《龙城岁月》,我们看到的是面目全非的“黑社会”,难怪业内人士惊呼,从《黑社会》到《龙城岁月》,电影审查的一把剪刀,把影片的华彩“一剪没”! <BR><BR>  我们来看看被阉掉的这14分钟到底是什么? <BR><BR>  阉割1:集体背诵“和联胜” <BR><BR>  《黑社会》:影片开始,几十人合诵“和联胜”帮规的念白。长度有3分钟左右。后来这些念白中的部分内容,在大头(林雪饰)将“龙头棍”转交给东莞仔时,他表情庄严地重复:“兄弟托寄之物……私骗者死于万刃之下”、“帮外人劫兄弟财务者……五雷诛灭”。对此杜琪峰曾表示,黑帮这种组织300年前就有了,在香港有很长的历史。故事取材的很多细节来自于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黑帮组织“三合会”,这段帮规也是如此。所以可以理解,为何行文类似古文。 <BR><BR>  《龙城岁月》:“和联社”帮规的念白完全被删剪。故事从几个骨灰级黑社会成员商议下届老大人选的聚会开始。所以当故事进行中,大头对东莞仔庄严地诵读“兄弟托寄之物……私骗者死于万刃之下”时显得十分突兀,现场不明所以的观众发出了笑声。第二处修改是发生在对人物的修改上。在《黑社会》中,古天乐扮演的“Jimmy仔是“乐少”(任达华饰)的手下,从始到终都是一个“古惑仔”。在内地版本中,古天乐竟然在结尾变成警方卧底“李督察”,让观众一头雾水。片中除了姜大卫的一句台词外没有任何情节可以为“Jimmy仔”身份的转变找到依据,全片也没有情节可以表明“Jimmy仔”为警局最终将“乐少”与“大D”抓获做出了任何贡献,仅凭影片结尾处的几句生硬的台词就想让观众理解人物的转变颇显唐突。 <BR><BR>  阉割2:古天乐原来不是“陈永仁” <BR><BR>  《黑社会》:古天乐扮演的Jimmy仔是乐少(任达华饰)的手下,在片中是青年一代黑帮中的学院派代表。按照目前杜琪峰透露的想法,在《黑社会》的下集中,故事将主要描述青年一代黑帮的故事,古天乐应该会是主要角色之一。 <BR><BR>  《龙城岁月》:Jimmy仔被改为警察在黑帮埋下的卧底李督察,俨然是《无间道》中的陈永仁,代表正义一派的力量。《龙城岁月》结局处乐少被抓与李督察有直接关系,李督察在完成任务后官复原职。按照这种逻辑,古天乐在下集中出现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BR><BR>  阉割3:任达华大石砸人最精彩 <BR><BR>  《黑社会》:片中最精彩的段落在最后出现,乐少和大D(梁家辉饰)带着老婆、孩子去河边钓鱼。在家人走开的时候,大D以闲聊的方式提出“和联胜”可以有两个老大的想法,乐少没有直接表示反对。之后大D忽然被石块击中,原来是乐少用河边的石块痛击大D头部,击打持续大概3分钟后,乐少挖坑将大D尸体掩埋,然后用乱石盖上。完成这一切后,他抬头看见自己的孩子面带惊恐看着自己,孩子转身跑去。乐少一路追赶。孩子并没有跑远,而是钻进了路边的车里。乐少也进了车,看了看孩子,发动。路上,孩子的神情渐渐平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似乎预示新一代的黑社会正在诞生。整个段落有如影片的华彩,长度大概20分钟,其间一直伴以轻音乐,与暴力、惊愕形成强烈对比。一气呵成,充满快感。 <BR><BR>  《龙城岁月》:乐少拿起石头砸了没两下,就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制止,然后被逮捕,全程不超过两分钟。之后警察局内的剧情交代大D被砸死,古天乐官复原职。最夸张的是片尾众老大的灵魂忏悔,留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光明尾巴。可以推测,这样的修改并非补拍,而是在拍摄影片时就预留了两个结尾,杜琪峰对进入内地市场早有准备。 <BR><BR>  让D版来得更猛烈些吧 <BR><BR>  被阉割的《黑社会》变成了《龙城岁月》,于是,影迷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黑社会》DVD 的出炉了。尽管《黑社会》官方DVD 的发行还遥遥无期,一些音像店却摸准了影迷的心思神速打出《黑社会》的海报,挂羊头卖狗肉,卖的其实还是《龙城岁月》。众人期望在即将到来的《黑社会》DVD中看到一个更为合理与完整的正版《黑社会》,即便到时候买的可能是盗版。在一些网上社区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呼声:“让《黑社会》的D版来得更猛烈些吧。”“枪版也不要紧,只要是《黑社会》就行。” <BR><BR>  《黑社会》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18岁以下必须有父母陪同观看。即便这种情况,《黑社会》在香港上映第一周也取得了票房超过600万港币的好成绩。有香港媒体将《黑社会》誉为香港版的《教父》,称其为“一部史诗般的电影”。“既叫好又叫座”的雄起与在内地上映时“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疲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阉割惹得祸。 <BR><BR>  《黑社会》原本片长4小时,分为上下两集,乃所有杜氏影迷的期待。今年5月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黑社会》在戛纳首映,当时采用的正是现在在香港上映的100分钟的版本。而余下的部分将以《黑社会》续集形式上映,届时内地是否会同步上映,以及会不会继续遭到阉割,目前各方面都未能给出一个答案。 <BR><BR>  我的电影就这样被你阉割 许敏/文 <BR><BR>  “阉割”的意识和行为,在中国渊源久远,据说可以考证到古代殷商时期。“阉人”这一奇特现象的出现,是顶着封建王朝统治者“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从这个角度上看,把现代电影与之联系起来,创造出“电影阉割”、“太监电影”这样的词汇,真不是一般的高。 <BR><BR>  从1896年法国人卢米埃尔把电影这一新鲜事物带到上海起,中国电影一直就在政策图解和愉悦身心之间小心翼翼。上世纪50年代起,近30年的时间里,电影在中国被赋于了更多价值取向的文化标尺职责。这期间的中国电影甚至出现了“精神自宫”,浑然天成的太监式尖嗓和媚态大行其道。但凡有“玷污龙种”之嫌的异类,不问出处,一律接受“净身术”。如若拒绝被净,或阉割效果不理想的,下场多是打入冷宫,或孤芳自赏,或面壁思过。 <BR><BR>  随着1980年代的港片热、西方剧引进,到1990年代中期好莱坞大举进攻,再到世纪交替间的“日韩流”,“小刀刘”们做起涉外生意来,手艺更日臻熟稔,手起刀落间,不整个改头换面,也至少是“犹抱琵琶”。于是“电影太监”的队伍,血统日见庞杂。 <BR><BR>  剪!把错乱的时空正过来 <BR><BR>  说到电影“小刀刘”的手艺,就不能不提1984年出品的史诗片《美国往事》。如今这部影片已经被陈凯歌、顾长卫之流奉为经典,但也许有人还不知道,该片当年曾是中国的电影“阉割史”上一个著名案例,知名度大概可以媲美清末大总管李莲英。 <BR><BR>  看过《美国往事》的人都知道,该片的经典之处,不仅仅在于鲜明的人物刻画、丰富的内涵表达,更值得回味的,是其近乎完美的结构安排。影片从30年代初的纽约开头,主人公面条迫于黑帮的暴力争斗,仓皇逃离家乡。随后镜头一下跳跃到了35年后的纽约,历尽沧桑的面条旧地重游,往事一幕幕重现……4个朋友间近半个世纪的忠诚与背叛,在时空转移的手法中,真实细腻地委婉道来。 <BR><BR>  这部从酝酿到创作历时13年,耗资4000万美元的巨片,是著名意大利籍导演塞吉欧·莱昂内的巅峰之作。然而这部经典作品,却没有逃脱被毫无理由的删改、剪辑等阉割厄运。1984年戛纳电影节上227分钟的初版首映,成为《美国往事》公映历程中放映过的最完整的版本。一个月后该片在美国正式上映时,已经因为“时间过长、暴力场面太多”而被剪得只剩150分钟。那缺失的77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人知道。 <BR><BR>  几年后,《美国往事》初版得以重见天日,人们才发现这居然是部“惟一可以和《教父》媲美的影片”。而此时,因为呕心沥血之作和理想一起被施以“宫刑”,还要以“太监”之名遭人辱骂,无辜的莱昂内已经于电影发行5年后郁郁而终。 <BR><BR>  值得着重一提的是,在《美国往事》的多个阉割版本里,最让人“惊艳”的,是中国版。在90年代“内部”引进的《美国往事》中,一把剪刀不只给该片做了深层“净身”,更使尽浑身解数把整个电影肢解重组,莱昂内费尽心机的“倒叙”、“插叙”等时空转移手法,一律重新整队,改成老实本分的“直叙”。老外都会“阉割”了,咱们自然要“更上一层楼”,不能辱没了祖宗的绝技。 <BR><BR>  磨刀霍霍 <BR><BR>  《美国往事》已成往事,而“太监电影”在中国由来已久。我们不妨把电影阉割史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来看。 <BR><BR>  首先是禁吻。从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引进片大多是朝鲜和前苏联电影,危险度绝对让人放心。而国产片中的暴力、恐怖戏几乎连小孩都吓不住,挥刀相向的当然就是“色情镜头”,但在一个“精神自宫”的年代,所谓的“色情”也就是在颈脖以上。所以,尽管上世纪30年代的老电影中接吻镜头已经很普遍,但从50年代初起,吻戏就在银幕上绝迹了。饶你是爱得死去活来、飞沙走石、惊天地泣鬼神,不能吻就是不能吻,甚至连牵手的镜头都比较少。 <BR><BR>  直到1979年,电影《生活的颤音》中才有了新中国银幕上第一个接吻“意图”,在将吻又止的紧要关头,家长“适时”推门而入。1980年,张瑜终于在《庐山恋》中羞涩地吻上了郭凯敏的脸,被称为“一个令全国心动的吻”。同年,意大利留学生裴兰·尼克莱达在《不是为了爱情》中与男主角结束了新中国30年无吻戏的历史,尽管这个吻被剪得只剩3秒钟。 <BR><BR>  接着是禁裸体、激情戏。70年代末80年代初,《叶塞尼亚》、《希西公主》、《追捕》等一批经典国外影片被引入国门。俊男美女的耳鬓厮磨,让刚刚“精神解冻”的中国观众很是趋之若鹜了一阵,不过,多年以后再看这些老片的完整版,人们才突然醒悟,当年是集体遭遇了“打劫”。连大胆出位的《追捕》都体无完肤,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 <BR><BR>  80年代是香港电影自由创作的黄金时期,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接受了阉割术。常常是看得情绪高涨的时候,突然“咔嚓”,如果手艺粗糙些,还会出现一段黑屏。不要说床戏,就是女主角在镜头里的裸露程度,四肢以外的也很少见到。往往盗版音像店里一张裸背的海报,就能引得路人一阵心猿意马。 <BR><BR>  然后是禁恐怖、暴力。随着1980年代港台剧的泛滥,再到90年代好莱坞大片、日韩剧的猛烈攻势,恐怖、暴力因素,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心病。江湖义气挥刀砍杀,黑帮火拼动枪举炮,当然都是极不利于纯洁心智的健康成长的。你有胆来,我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漏过一个。 <BR><BR>  最新阶段就不是简单“阉割”了,而是出神入化的“变性”。新世纪新气象,随着艺术创作的自醒、欣赏口味的提高,再加上市场“成者王,败者寇”的定律,持刀者的手渐渐犹豫起来。但一味退让和妥协显然是不明智的,于是电影审查规则更新,分级制度也呼之欲出。 <BR><BR>  但随着引进片的泛滥,国产片的市场化,电影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情况趋于严重。恐怖片越来越吓人,暴力片越发杀得眼红,情色片公开叫卖色情。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随着电影人思路的开放,很多影片出现“正不能压邪”的结局。面对这样的状况,刀自然丝毫不敢放松。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顶着“创新”的头衔出现了——摄制多个结尾版本,这样的遭遇尤以港片为甚,难怪国内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将其定义为“港片的内地2.0版”。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无间道1》。 <BR><BR>  《无间道1》的结尾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普通话版中,混入警察队伍的刘德华杀了警方卧底梁朝伟后,走出电梯就被守候在外的警察抓获。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内地通过审查也就不是问题。而粤语版本结尾则是警察冲进电梯,刘德华不动声色,从容地把警证别在胸前,是非真相被永久掩埋。这个结尾,为该片在香港地区创下5500万的高票房,挽救了香港电影的颓势。可到了内地,就不得不面对一把大剪刀的命运。 <BR><BR>  港片的内地2.0版 周黎明/文 <BR><BR>  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往往需要经过一道洁净的工序,于是乎,《大只佬》净化为《大块头有大智慧》,《豪情》摇身成《天罗地网》,《黑社会》不再“黑”,取而代之是很有中国特色的《龙城岁月》。不止是片名的改良,同时也伴随着内容的删改。即便片名没变,内容照样可以升级为2.0版,比如,《无间道》的内地版其实应该叫做“坏人岂能逍遥法外”的高尚道德版。 <BR><BR>  必须承认,港片的这种删改并不是一件人人拍手称快的事情。流行的观点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艺术至上”,另一类是“保护儿童”。前者以电影的纯洁性为最高准则,任何干扰电影创作的行为都属于破坏,都会损害作品的统一性和质量,观众应该表示义愤,并拒绝进影院,而应该选择完整的原版,一般意味着街头的D版;后者顾及内地市场的特殊性,强调去芜存精,为观众预先剔除糟粕。由于内地没有分级制度,按王小波的说法,这个“糟粕”的标准便是把所有观众设想成未成年人;据我的观察,大概相当于美国的PG13级吧,也就是说,13岁以下的观众需要父母指导。既然我国的父母尚未培养“指导”孩子看电影的习惯,那么先由父母官代劳吧。 <BR><BR>  这两种反应包涵着两层迷思:一是创作自由——电影创作不同于写诗歌,它是带有商业投资性质的集体创作,因此不存在绝对的自由,除了审查的关隘,还有如金钱和技术等更大的限制;第二个迷思是,全球每个国家都有审查制度,没什么稀奇的。这其实混淆了政府强行和行业自律的区别,把五十步的量变和一百步的质变混为一谈。 <BR><BR>  目前港片的“再度加工”是否影响影片的质量,从理论上讲肯定是有影响的,但具体到某一部作品,未必是佳片变成烂片。很多原来是烂片,删改后依然烂;有些原来是佳片,删改后略有遗憾。烂片删改成佳片的例子有没有?我暂时想不起来,理论上应该是可能的,不过谁若有这本事,估计早就被好莱坞高价挖走了。 <BR><BR>  有人把这种删改称作“阉割”。撇开该词的负面涵义,这是一个相当精准的描述。比如我们养宠物,兽医会强烈建议阉割,不然狗狗见到异性会发狂,见不到时大概也会成花痴。我们需要维持一个有序的社区,宠物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否则邻居肯定会抱怨“那是谁家的野狗”。 <BR><BR>  香港的电影市场面积虽小,但从包容性来说是一个广袤的原野,适合“野生动物”驰骋,而内地市场潜力虽大,其实是一个小区公园。近年来港人拍片时,时时牢记内地市场的特殊环境,尽量摆出一付驯服的面孔,试图以乖巧换取票房,但几十年桀骜不驯的习惯是很难一下转变的,偶然吼叫几声,马上会遭到公园大爷的严辞厉色。但另一方面,习惯在自然生态中欣赏动物的人们,会难以接受野马统统驯成家畜。这个时候,你会庆幸,好在我们还有选择。 <BR><BR><BR>
发表于 2005-11-23 02: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
发表于 2005-11-23 05: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哦,有些片子多看几次就会有不同的版本,甚至关键情节也会时有时无,
发表于 2005-11-23 1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电影,就看你这段介绍。就知道明显的抄袭《教父》,片尾对五大家族的绝杀,平行蒙太奇……</P>
<>《黑社会》:片中最精彩的段落在最后出现,乐少和大D(梁家辉饰)带着老婆、孩子去河边钓鱼。在家人走开的时候,大D以闲聊的方式提出“和联胜”可以有两个老大的想法,乐少没有直接表示反对。之后大D忽然被石块击中,原来是乐少用河边的石块痛击大D头部,击打持续大概3分钟后,乐少挖坑将大D尸体掩埋,然后用乱石盖上。完成这一切后,他抬头看见自己的孩子面带惊恐看着自己,孩子转身跑去。乐少一路追赶。孩子并没有跑远,而是钻进了路边的车里。乐少也进了车,看了看孩子,发动。路上,孩子的神情渐渐平复,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似乎预示新一代的黑社会正在诞生。整个段落有如影片的华彩,长度大概20分钟,其间一直伴以轻音乐,与暴力、惊愕形成强烈对比。一气呵成,充满快感。</P>

发表于 2005-11-23 13: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只看过教父!
发表于 2005-11-23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