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连云港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合理、健康地发展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规划范围
1、市域
指连云港市的行政区范围,包括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的全部,以及市域海岸线以外近海海域及所属岛屿。市域总面积3275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7444.59平方公里,其余为海域面积。
2、规划区
包括现连云港市区行政区划范围,东海县的浦南镇,灌云县的宁海乡和沿海铁路编组站以东岗埠农场的部分用地、同三国道以东的张湾乡部分用地,以及白塔埠机场控制区,总面积约102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行政区面积约830平方公里,浦南镇面积约122.5平方公里,宁海乡面积约45.5平方公里,白塔埠机场控制区约12平方公里,岗埠农场约11平方公里,张湾乡约1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包括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两部分。其中西部新海城区包括新浦区和海州区建成区范围,东部连云城区包括连云区、港区、开发区及临港产业区建成区范围。
4、规划用地范围
西自同三高速、新沭河、临洪河一线,南至连霍高速公路、烧香河一线,东至海滨及连岛,总面积约639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7年;
远期:2008—2020年;
远景:展望至21世纪中叶。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5、《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
8、《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
9、《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35号);
10、《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1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1、《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2、《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3、《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4、《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3年)。
市域城镇体系
连云港市的区域定位
(1)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2)上海和青岛之间迅速发展的港口城市。
(3)江苏省城镇体系一级Ⅱ类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三圈五轴”中处于徐连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交汇处,苏北主要的出海口岸。
(4)江苏沿海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城市。
连云港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
(1)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我国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
(2)我国黄海南部的综合性贸易港,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
(3)我国西北以及中原地区的最便捷的出海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1、 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在全省“三圈五轴”空间发展格局指导下,构筑由一个中心和“一纵一横”两条城镇发展聚合轴构成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
一个中心:指连云港市区。
“一纵一横”两条城镇发展轴:“一横轴”指陇海铁路和连云港 – 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的徐连城镇发展聚合轴连云港段;“一纵轴”是指连盐通(沿海)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大铁路青岛 — 连云港 — 盐城段以及沿海港口群体构成的连通城镇发展聚合轴连云港段。
2、 市域城镇层次系统
(1)连云港市区为市域城镇体系的一级城市,也是城镇体系的核心和中心城市。
(2)东海、赣榆、灌云和灌南4个县城构成市域城镇体系的二级城市。
(3)市域城镇体系的三级城镇是市域内5个重点中心镇。它们分别是赣榆县的海头镇、东海县的白塔埠镇、灌云县的杨集镇、灌南县的汤沟镇和灌云、灌南的燕尾港——堆沟港镇。
(4)市域内的一般建制镇为市域城镇体系的四级城镇,市域内至2020年不再设乡的建制。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职能规划
连云港市域将形成“中心城市(1个)——县城(4个)——重点中心镇(5个)——一般镇(37个)”的等级结构序列。
1、 中心城市——连云港中心城区
连云港中心城区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际性海港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是江苏省一级Ⅱ类中心城市,江苏省海洋开发基地和新型能源基地,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高科技研究中心,东陇海产业带中心城市。
2、 县城
(1)赣榆县城(现青口镇):是省际边缘的区域中心城市、环境优美的滨海观光城市和以沿海经济带为依托的新兴工业城市。
(2)东海县城(现牛山镇):是水晶之都,以硅资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水晶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为品牌的徐连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
(3)灌云县城(现伊山镇):是工业、商贸、旅游协调发展的城市。
(4)灌南县城(现新安镇):是以发展机械、制药、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兴城市。
3、 重点中心镇
将现有的10个重点中心镇择优培育为5个,重点中心镇的区域总人口为7—9万人,面积为100—1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5—7万人左右。
(1)海头镇:是赣榆县东北部中心,以海产养殖、渔网加工以及海滨渡假为特色的海港小城镇。
(2)白塔埠镇:有发展临空型工业和物流基地的潜在条件,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工贸为主的小城镇。
(3)杨集镇:是灌河口后方城镇,交通要道,优质棉培育基地。随着灌河口开发,杨集和燕尾港合并为灌河口开发区,可结合大型临海工业的布点,共同形成连云港市大型临海工业区。
(4)汤沟镇:是酿酒古镇,发展成为灌南县西部中心,以发展酿酒工业及其配套工业为重点的小城镇。
(5)燕尾港——堆沟港镇:以灌河口综合开发为契机,以港聚业,成为连云港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型临海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同时加快发展海洋捕捞,建设海水养殖基地。
4、 一般建制镇规模
市域内现有46个一般镇(不包括重点中心镇)和36个乡镇进行合理撤并,至2020年不再设乡的建制。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乡镇撤并规划,考虑到连云港市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发展水平,确定大约以镇域面积80—120平方公里,镇域人口6—8万人左右的标准进行乡镇撤并。到2020年全部撤并为大约37个一般镇,其中市区为4个、赣榆为10个、东海为9个、灌云10个、灌南4个。
一般建制镇为行政辖区的中心,农副产品集散地,具有综合性的地域服务功能,并应根据各自条件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连云港的城市性质为:
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际性海港城市,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江苏省海洋开发基地。
由城市性质引伸出的城市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际性海港城市,港口型工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
(2)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3)江苏省海洋开发基地和新能源基地。
城市规模
1、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现状(2002年):59.26万人,其中新海城区42.05万人,连云城区17.21万人;
近期(2007年):72万人,其中新海城区50万人,连云城区22万人;
中期(2010年):80万人,其中新海城区55万人,连云城区25万人;
远期(2020年):100万人,其中新海城区68万人,连云城区32万人。
2、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现状(2002年):62.59平方公里,105.62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37.11平方公里,88.25平方米/人;连云城区25.48平方公里,148.07平方米/人。
近期(2007年):88.72平方公里,123.22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50.71平方公里,101.42平方米/人;连云城区38.01平方公里,172.75平方米/人。
中期(2010年):101.83平方公里,127.29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59.09平方公里,107.44平方米/人;连云城区42.74平方公里,170.96平方米/人。
3、 远期(2020年):120.15平方公里,120.15平方米/人;其中新海城区70.37平方公
里,人均103.49平方米;连云城区49.78平方公里,人均155.55平方米。
城市结构形态
由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形态。
组团功能:
新海城区——城市的行政、文化体育、商业商务中心,科研教育和创新研发基地。
连云城区——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加工区、临海产业区和海滨旅游基地。
城市发展方向
新海城区:主要向东北方向发展,适度向东南方向发展。连云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
城市中心格局
1、城市中心格局
规划城市中心结合连云港组团式城市形态,形成“一主一副双中心”格局。
城市主中心:位于新海城区,包括市级行政、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市商业商务主中心功能;
城市副中心:位于连云城区,包括城市商业副中心和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功能。
2、城市中心体系
中心城区形成一级中心(市级)、二级中心(片区级)、三级中心(街道社区级)三级公共设施配置体系。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对外公路交通
1、建成连盐通高速公路(同三国道苏北段),构建城市向西、南和北向的对外公路主通道,发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的功能和作用。
2、在新海城区北侧预留山东临沂至连云港的高速公路的通道,在虎山东侧连接连霍高速,延伸至港区。
3、新建市区至白塔埠机场的干线公路,连接东方大道城市快速干道。
4、配合连云港港口建设,修建南港区疏运主通道——大港路,新建北港区疏运通道——北港路,建设赣榆至灌云杨集的242省道一级公路。
5、促进市县公路路面等级化和农村公路等级化,建成市到县一级公路及以上标准的联系公路,县至乡镇公路应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标准。
6、保留现有4个客运站:新浦客运中心站、海州客运站、苏欣客运站和墟沟客运站;规划新建2个客运站:城南客运站和中云客运站,总占地面积约为22公顷。
7、规划结合物流设施的布局,保留洪门货运站,新建宋跳货运站、新建东路货运站、中云货运中心站、庙岭集装箱配载中心和大岛山货运站,总占地面积约为54公顷。
8、加强主枢纽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分布合理,结构协调,使用方便的客、货运两个系统。
内河水运
1、通榆运河具有通航、调水、排洪等综合功能,其连云港段走向为:从响水向北接灌河,向西与盐河相沟通,沿盐河向北,经妇联河向东北,接规划建设的新墟运河,向西跨临洪河接朱稽河至赣榆。
2、新墟运河市区段按四级航道新建,建设新浦新港等内河港。
3、近期去赣榆、东海运河按现玉带河、蔷薇河航道运营,远期通榆运河由新墟运河向北接朱稽河、青口河至赣榆,东海运河改由盐河、善后河、新开运河接淮沭新3、近期去赣榆、东海运河按现玉带河、蔷薇河航道运营,远期通榆运河由新墟运河向北接朱稽河、青口河至赣榆,东海运河改由盐河、善后河、新开运河接淮沭新河至东海。
铁路
1、完成东陇海复线工程和技术改造工程,积极促进东陇海铁路运输电气化。
2、建设沿海铁路(连云港至盐城,南接新长铁路),进一步增强连云港港口集疏运条件。
规划沿海铁路从同三高速公路西侧通过,在城市西部包庄设置与陇海铁路交汇的编组站,并预留从新海城区北部至云台山编组站的港口支线通道。
航空
白塔埠机场按国际4D标准建设,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加强机场对外公路建设,建成市区与机场最便捷的快速联系通道。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
1、在新海城区凌洲路仓储区,建设地区级物流园区。
2、在连云城区中云车站仓储区结合海港布置国际物流园区。
3、在新海城区城南大型市场群、新浦货场等处,以及工业区附近布置物流节点。
港口规划
港口性质
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最经济、便捷、运输通畅的出海口岸,我国能源外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全国水运主通道、公路主骨架的重要节点,是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基本港和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
港区总体布局
老港区
庙岭港区
墟沟港区
北港区
东港区
灌河口港区
前三岛港区
西港区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迅速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中心城区的绿地率,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到2007年,人均公共绿地≥9m²,绿地率>36%,绿化覆盖率>41%。
2、远期目标:将连云港市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山水资源、文物古迹合理保护利用,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花园式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到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11m²,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3%。
规划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1、布局结构
规划区生态绿地结构概括为“一环二横三纵四片”,即构筑一条规划区生态环廊,建立“二横三纵”生态廊道,利用风景名胜保护区开辟四片大面积的生态保护区,作为城市固碳制氧基地和季风通道,沿主要公路、水系建设网状绿化,并将区域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生态结构体系。
2、生态廊道布局
“一环”
在连云港市规划区边缘地带,建立以东部海域、滩涂湿地、鱼塘;南部、西部、西北部的农田、林地、风景名胜区绿地以及东北部的滩涂湿地为基础的环状生态圈层,宽度控制在1公里左右。
“二横”
(1)北部生态廊道位于陇海铁路、新港城大道沿线,在陇海铁路两侧建设防护隔离林带。
(2)南部生态廊道位于中心城区的边缘,沿连霍高速公路东西段布置,两侧建设100米以上的生态防护林带。
“三纵”
(1)沿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南北段两侧建100米以上的防护隔离林带,并向北与虎山、临港产业区生态隔离绿带相接组成生态廊道,保护前云台山的风景名胜区用地不被侵蚀。
(2)中部沿新墟运河、宁连公路两侧规划100米以上的生态隔离绿带,控制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边缘景观的改善,协调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3) 西部沿蔷薇河建立水源生态保护带,绿带宽度不小于80米,以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目的。
3、生态绿地布局
(1)农业生态保护区
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主的块状绿地,作为大环境生态基质和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16.8万亩。加快农田林网化的建设进程,利用纵横交错的人工干渠实现绿带网络化,每侧绿带宽度不低于8-15米,形成功能完备的林地生态体系。
(2)风景名胜保护区
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名胜保护区由锦屏山、前云台山、中云台山、后云台山、北崮山、连岛和前三岛等七部分构成,包括陆域面积169平方公里和海域面积32平方公里。
○1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和山峰、瀑布、山涧、湖泊、海蚀等地形地貌景观。加强基础绿化,扩大植被覆盖面,丰富林相结构,保持水土,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
○2结合生态旅游的发展,重视植物景观及生态环境的营造,改善现有林相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3控制用地建设性质、规模及绿地率,确保环境质量,要求用地建设不破坏风景区景观环境,绿地率一级保护区内不低于60%,二级保护区内不低于40%。
(3)生态景观控制区
东部沿海滩涂湿地及盐场、水产养殖区规划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增加湿地面积和湿生植物种类,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景观。合理开发滩涂,调整区内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严格杜绝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企业进入。建设沿海绿化生态防护带,提高绿化覆盖率,防止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
(4)城镇绿地建设区
包括中心城区及规划区范围内的各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注重空间秩序的建立及人居环境的营造,维护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形态特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使城市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空间发展结构
突出“青山、碧海、绿城”的城市特色,形成“城林交融,山海相依,碧园满嵌,绿带网城”的绿地空间发展结构。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1、新海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形成 “一带、三楔、五环、六园”,多核网状的绿地结构。
“一带”:即沿玉带河、东盐河两岸规划30-10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联系城市各类绿地的绿色生态廊道。
“三楔”:即分布在新海城区边缘的三大块楔形绿地,前云台山、锦屏山及蔷薇河水源保护区,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大环境的支撑。
“五环”:即新海城区外围将风景名胜保护区、农田生态保护区、生态景观控制区相联系的生态环,宽度控制在500米;将陇海铁路、人民路、东盐河、西盐河、玉带河、新墟运河沿线绿带组成四个城区内环,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色保护隔离带,将主要绿地串联起来。同时沿东盐河、西盐河控制城市季风通道。
“六园”:即新海城区的六个市级公园作为城市的绿核。
2、连云城区绿地系统结构
形成“两横一纵,三园四块”多核放射状的绿地结构。
“两横一纵”:即沿新墟运河新线、运盐河南段两侧各规划宽100米以上的绿带,与蝙蝠山相连构成连云城区的两条东西向绿色生态廊道。沿陇海铁路两侧规划100米以上的防护隔离绿带,与东西向绿色生态廊道相贯通,形成“工”字型的绿廊结构。
“三园四块”:即连云城区三个市级公园作为城市的绿核,将连云城区边缘的北崮山、后云台山、中云台山和前云台山等四块绿地楔入城市,并在后云台山、中云台山之间控制城市季风通道。
旅游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大旅游、大发展”战略,构筑旅游要素协调配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经济效益显著发挥的旅游产业体系,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发展旅游生产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旅游总体水平,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构筑连云港大旅游格局,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发展定位
1、旅游系统定位
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海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序合理地开发海滨、花果山、温泉等旅游资源,全面整治旅游环境,树立城市旅游新形象,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树立“活力港城、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将连云港建成为以休闲、观光、度假、科普、文化为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旅游特色定位
山海之城——中国东部沿海休闲度假中心。
3、旅游开发方向定位
名山名水、绿色生态、古城名郡、现代港城。
4、旅游开发产品定位
(1)旅游产品
①商务会议旅游;②生态旅游;③核电旅游;④科普考察旅游;⑤革命传统教育旅游;⑥地质旅游
(2)重点旅游产品
①山水风光游;②黄金海岸游;③文物古迹游;④休闲度假游
市域旅游总体布局
将市域范围内划分为东海、赣榆、灌云、市区等四个旅游功能区。
1、东海旅游区
(1)功能:康乐、健身、休闲等为主体的功能,同时作为购物主要市场之一。
(2)范围:羽山温泉游览区、东海县水晶城
(3)主题:建设康乐、健身、休闲、疗养为主体的温泉健身中心,开展会议旅游,建设和开发名牌旅游商品——水晶。
(4)开发重点
本区开发重点是羽山温泉和水晶两大旅游产品。
(5)旅游基础服务建设
设旅游镇两座,即牛山镇和温泉镇,根据需要,其下可设旅游村和旅游接待站等服务设施。
2、赣榆旅游区
(1)功能:太阳、沙滩、海水和森林的海水浴场功能、革命教育基地,徐福东渡,历史古典风情展示。
(2)范围:徐福镇游览区、海州湾度假区(包括秦山岛)、抗日山烈士陵园
(3)主题:以滨海度假和东瀛日本、韩国寻根觅祖活动为主题开展各项活动。
(4)开发重点
海州湾度假区,同时开发各种海滩旅游项目。
(5)旅游基础服务建设
海头旅游镇是海州湾海水浴场等度假区的服务基地。
3、灌云旅游区
(1)功能:以奇险山岳风光、古迹遗址为主要特色的登山游览、古迹访胜和科学考察。
(2)范围:大伊山风景区
(3)主题:登山、探幽、名胜、古迹旅游。
(4)开发重点
修复李汝珍故居,保护好古墓葬遗址和远期开发专线考察旅游。
重点保护大伊山,丰富大伊山景区文化内涵,远期可建成苏北片重点开发的风景区之一。
市区综合旅游区布局
规划形成花果山、海滨、海洲三个旅游功能区,新浦区规划为旅游服务中心区。
1、花果山旅游区
(1)功能:主要功能为游览观光和开展登山、探源、祭祖、农事以及宗教旅游等项目。
(2)范围:花果山整体、渔湾、东磊
(3)主题
以《西游记》、《镜花缘》文化为内涵,开发“孙悟空老家”的特色旅游产品,领略“东胜神州”和“仙境蓬莱”的风光。
(4)游览区划分
花果山旅游功能区分为六个游览区,即阿育王塔人文古迹游览区,丹霞岭植物景观游览区,朝阳果园农事休闲游览区,西游记境界游览区,吴氏古园林游览区,渔湾东磊自然风光游览区。
(5)开发重点和时序
① 近期开发重点为阿育王塔人文古迹游览区,西游记境界游览区及渔湾东磊自然风光游览区;建设重点是加强区内文物古迹保护,恢复山体植被,增加观花、观果植物,建成良好的植物生态群,并完善游览区内游览路线及配套工程。
② 远期对丹霞植物景观游览区、朝阳果园农事休闲游览区及吴氏古园林游览区建设项目有选择性地逐步开发。
2、海滨旅游功能区
(1)功能:主要为海上旅游活动和休闲度假,参与水上运动、寻根、修学、商务等。
(2)范围:包括宿城、黄窝、连岛、前三岛与连岛。
(3)主题
以海滨风光和港口建设相结合,近期建成省级度假区和江苏省海上旅游中心,远期建成国际水平的度假区和海上公园。
(4)游览区划分
海滨旅游功能区规划以下游览区:连岛游览区,前三岛游览区,北崮山游览区,城市风貌(海棠路、海滨大道、港区)游览区,高公岛游览区,核电站游览区,宿城(船山飞瀑)游览区
(5)开发重点和时序
① 近期重点建设和改善连岛游览区,分阶段恢复新罗村遗址;规划建设核电站游览区、高公岛游览区;逐步建设城市风貌游览区。
② 远期将连岛游览区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度假区,开发建设前三岛游览区。
3、海州旅游功能区
(1)功能:文化艺术和考古旅游中的古遗址和摩崖岩画等专线游览。
(2)范围:孔望山、桃花涧、白虎山、石棚山、海州古城
(3)主题
着重于挖掘深刻的历史、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以海州古城为依托,以山、涧、寺、庵为内容,文化内涵丰富,自然风景优美的旅游区,构筑和优化“三山一涧一古城”(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桃花涧)为主景,其它景点为补充、服务设施配套的特色旅游格局。
(4)游览区划分
划分为五个部分:海州古城游览区、孔望山公园、桃花涧游览区、石棚山公园、白虎山公园。
(5)开发重点和时序
①近期以海州古城和石棚山公园、白虎山公园作为开发重点,桃花涧旅游区和孔望山公园以保护为主,全局把握,合理开发。改善旅游交通,提高各游览区的可进入性。在各主要游览区和城郊公园设置公共交通车站点,开辟公交车、旅游专线车,并合理组织游线。
②远期建设各游览区其它配套工程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三山一涧一古城”特色旅游格局。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文物古迹保护的指导思想
以朐海文化发源地、海州古城为主线,以保护大伊山、大村、二涧朝阳、藤花落、将军岩画为轴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主要内容,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凸现文化底蕴,形成连云港的人文个性。
历史文化保护重点
(1)把握连云港地方建筑特色,注意对名人故居、历史街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文物古迹的抢救性保护。
(2)保护好与城市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山体、水系。
(3)确定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藤花落遗址等为重点保护文物古迹,抓紧制定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建设孔望山公园、藤花落遗址博物馆等。
文物古迹保护
1、对57处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分各自的特色保护区,保护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2、加强对遗址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征集、整理文物,建立健全的科学档案,竖立标志说明牌,对所发掘的重要遗址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与措施,提高对遗址保护管理的水平。
3、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整体、原址、原貌保留。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允许必要的修整和维护。文物古迹原则上不得迁建,若涉及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迁移时,须在文物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使用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控制保护单位的单位应负责它们的维护和修缮工作,确保不被损坏。
4、解决古迹、遗址的土地权属问题。
5、文物古迹升级后,按升级后的级别进行保护和控制。
6、不断丰富和完善文物古迹的“四有工作”。
传统文化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开辟特色旅游。建立各种遗址公园、博物馆,专业博物馆等。弘扬名人文化,抓好人文景观的保护、恢复,做好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复,重视对地下文物的保护,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周围环境。
郊区规划
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的郊区是指在规划区范围以内、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地区,包括锦屏、新坝、板桥、徐圩、朝阳和东海县的浦南等6个镇,云台、花果山、宿城、高公岛和灌云县的宁海等5个乡,共11个乡镇。
规划区人口规模
现状(2002年):85.11万人
近期(2007年):94万人
中期(2010年):98万人
远期(2020年):110万人
城镇空间规划
1、城镇发展定位
新坝镇——利用现有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作为周边边远乡镇的发展中心,带动其本身和周边乡镇的共同发展,规划新坝镇定位为贸易型城镇。
浦南镇——以原浦南开发区为依托,与海州区洪门工业区对接,加强内引外联,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远景成为连云港中心城区对外扩展的首选之地,规划浦南镇定位为工业型城镇。
徐圩镇——以原盐生产、水产品养殖和海洋捕捞加工为主的工业城镇。
云台镇——结合现云台农场建设新镇区,定位于农业型城镇,为远景中心城区发展可选空间之一。
3、城镇发展规模
表18 规划区城镇人口规模规划表 (单位:万人)
乡镇名 现状(2002) 规划(2020)
在册人口 城(集)镇人口 常住总人口 城镇人口
新坝镇 3.03 1.10 2.0 1.3
徐圩镇 0.79 0.20 0.8 0.5
浦南镇 5.56 1.00 5.2 2.0
云台镇 3.35 0.10 2.0 1.2
宁海乡 2.50 0.10 并入云台镇、中心城区
锦屏镇 3.45 1.40 并入中心城区
朝阳镇 1.86 1.50 并入中心城区及花果山景区
南城镇 1.12 0.80 并入中心城区
板桥镇 0.84 0.40 并入中心城区
宿城乡 0.44 0.25 并入中心城区
高公岛乡 0.27 0.15 并入中心城区
花果山乡 1.61 0.80 并入中心城区
合计 24.82 7.8 10 5
农村居民点规划
1、村庄规划指导思想
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套为手段,改善生活条件,创造集聚条件,配合城镇合并,引导分散的居民点稳妥的逐步向城镇集中。
2、村庄撤并原则
○1适应城镇发展要求,城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集中到镇区统一建设。
○2因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拆迁的村庄,集中到镇区进行建设。
○3村庄的撤并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协调,应便于农村生产、生活。
○4村庄撤并应地域相邻。
3、村庄撤并标准建议
○1对人口小于1000人的行政村进行撤并。
○2对自然村的撤并分近中远期进行,近期对小于30户的自然村进行撤并,中期对小于50户的村进行撤并,远期对小于100户的村进行撤并。
4、村庄空间规划
村庄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具体进程,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城镇布局和空间组织结构,适时、稳妥的对村进行撤并。
被撤并的镇,原镇区所在地近期可作为中心村考虑,远期逐步过渡为一般行政村。
5、实施措施
○1严格控制村民原地翻新或新建居住用房,鼓励村民到镇区或指定的居民小区建房,在这些区域集中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而不再分散建设。
○2工业集中到城镇或工业小区,促进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
○3鼓励村民到城镇建房,对放弃宅基地的村民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如免缴基础设施配套费、农业重点开发资金、耕地占用税等。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农业空间控制
建立完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跟踪管理。尽快修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耕地保护预警系统。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土地挂钩政策,加强土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推行土地整理,增加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复垦、开发“四荒”、废弃地,补充耕地资源不足。
生态空间控制
郊区绿色开敞空间的比例不小于75%,林木覆盖率不小于40%,高度重视郊区生态空间和廊道建设,以干线公路、铁路绿色通道为重点,农田防护林绿地为网络,将风景区林地、沿河防护林带、交通走廊隔离绿带和农田保护区有机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的规划区生态绿地应进行严格控制。
风景区控制
1、锦屏山——海州古城——孔望山景区控制范围:
东起盐河南路,西到锦屏路,北自新建路,南到204国道新线。
2、花果山景区控制范围:
东、南自连霍高速公路,西到新墟运河,北到新港城大道。
3、连岛景区控制范围:
为整个东西连岛及临近海域。
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拓展城市框架,构筑大城市格局。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维护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确定土地供应量,明确近期建设项目,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解决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至2007年,初步形成大城市、新城市的基本框架,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城市形态基本完整,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逐步加强。为建成实力较强的新兴工业城市、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山海旅游城市、现代化交通枢纽和国际性海港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至2007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自来水普及率9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52%;城市燃气普及率90%。
发展规模
2007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2万人,其中新海城区50万人,连云城区22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8871.52公顷,其中新海城区5071.00公顷,连云城区3800.52公顷。
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123.22平方米,新海城区人均建设用地101.42平方米,连云城区人均建设用地172.75平方米。
城市结构形态
保持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双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形态,完善组团用地结构,强化组团功能。
发展方向
新海城区主要向东、东北发展。
连云城区主要向西南发展。
建设重点
1、建设城市新的中心区
2、合理布置工业组团
3、理顺城市交通体系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5、改善城市环境景观,塑造连云港市的城市特色
分区发展政策
1、促进发展区
是城市新兴的增长区,主要包括新浦新区、花果山新城区、连云新城区,以及宋跳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浦化工区、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区等新兴工业区,和沿海港口区、商务中心等。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向其倾斜,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扩大城市规模,展现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
2、引导改造区
主要包括新浦、海州、连云老城区。逐步置换该区域内的工业用地,进一步完善功能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改善综合环境。
3、完善整合区
主要包括新浦老城区以南、以东地区,以及连云老城区的周边地区,多为已建、新建质量较好地区,其间亦夹杂质量较差但较难改造的地区。对该区域逐步整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适当提高居住用地的开发使用强度,
4、控制蔓延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城市风景区、城市开敞空间、滨河沿路绿化带,以及重要景观节点、视线走廊区域,对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严格控制,保持必要的间隔,防止连片发展。
5、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城市风景区、城市开敞空间、滨河沿路绿化带等,规划以植被为主,禁止开发建设,以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组团式城市格局。
远景规划
连云港城市空间发展长远构想
实现“活力之城、生态共生城市、最佳人居城市、海滨山水城市”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构筑连云港“拥山•抱河•海上连云”的远景城市空间构架,发展多个城市组团,从而完成连云港由双组团到以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为核心的双核多组团城市的飞跃。
远景空间发展时序
阶段一:完善双组团结构,形成现代化城市框架
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划定东西沿展的最终边界,保证两城区间一定的生态空间间隔,并加以严格控制。两组团内部按照科学的空间策略,优化结构,紧凑布局,避免无序绵延。
当双组团结构相对稳定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约120万人。
阶段二:实施“抱河”空间构想,发展浦南片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实力
依托浦南地区公路、铁路、航空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保持蔷薇河两岸一定的生态空间,处理好蔷薇河水源保护,使浦南片区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产业的首选空间。
浦南片区发展用地约25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5万人,并且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
阶段三:寻求发展动力和机遇,适时建设台南片区,实现“拥山”空间构想。
积极寻求投资机遇,通过较大规模的项目带动,适时建设台南片区。台南城区应规模恰当,以生态型科技城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科研、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高尚居住等。
台南片区控制发展用地约25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5万人。
阶段四:建设台北“海上连云”,提升城市功能
在保持城市良好的空间结构的前提下,远景在西墅西侧海州湾内通过添海建设海滨新城,重点发展国际性商务、高档居住、海滨旅游度假,实现城市主导功能由“生产型”向“生活服务型”的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打造新的滨海景观带,形成良好的滨海城市风貌,实现连云港走向大海的城市梦想,将连云港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的国际性城市。
“海上连云”发展用地约6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