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币 元
积分3285
主题
回帖0
精华
阅读权限200
|
时间转眼就过了2008年的10月25日,普通吗?确实也普通,不过是旭日升起,不过是晚霞灿烂。而对于一些歌迷来讲,一份珍藏的记忆,却随着这个日子的来临被重新唤醒,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几个纪念日。作为陈百强的歌迷来讲,10月25日,就是他们记忆中的以疼痛和伤怀为中心的纪念日,十五年前的这一天,Danny于昏睡了17个月之后永远离开了人世,虽然《一生何求》的歌声至今仍会偶尔的响起,但兰桂芳的酒巴街中,却再也难觅那个对酒当歌、借酒消愁的蛮撞少年、忧郁中年。
陈百强是谁?这是许多九零后歌迷、甚至八零后歌迷会提出的问题,所以说,十五年真的可以遗忘很多、失去很多。可以说,陈百强至今被许多人“遗忘”的原因,就在于以一个歌手的功勋来讲,他并没有达到时代标志的高度。比如说起香港乐坛的编年史,七十年代会留给许冠杰,八十年代会留给谭(咏麟)张(国荣)争霸,九十年代则是四大天王,只有在细化历史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在八十年代的篇章中,于校长和哥哥的身后,找出“达明一派”、Beyond,以及陈百强的名字。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陈百强一生所追求、并为之郁郁寡欢的功名利禄,恰恰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品味和个性。当谭校长为了永远25岁,不得不在25X2岁之后以翻唱刀郎来紧跟时代,张国荣从“华星”到“新艺宝”的升级,也总难掩背后团队人工合成、集体努力的味道时,陈百强忧郁、深紫的味道,却几乎从来只有成长而没有变化。而且在那个香港歌手已经集体敞开怀抱的时代,陈百强却并没有操起他并不熟练的普通话,做一个横跨两岸三地的“一嗓通”歌手,而是依然用白话这个母语,唱着他自我品味生活里的悲喜哀愁,故事的地点大多发生在中环、跑马地,而不是大角咀或地瓜湾。
当九十年代以香港四大天王的偶像文化侵蚀整个华语乐坛时,回过头再去看陈百强那优雅的着装和忧郁的眼神,你就会发现偶像一词,在Danny的身上竟然可以像它诞生时那样具有褒义的作用。偶像这个身份,对于陈百强来说是他音乐的一种惯性结果,而不是提前设置在其身上的枷锁,甚至可以说,在同时代的一线主流歌手中,陈百强是最少受商业侵扰,所歌所唱最能接近其真实本质的歌手。
其实,陈百强如今的被淡忘,不仅符合规律,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因为,陈百强从来都不是一个跨时代的歌手,他不像谭咏麟、张国荣和王菲那样,完成了对几代歌迷的救赎,他的歌迷群体基本自六十年代生人开始,到七十年代就嘎然而止。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也不必为了讨更年轻一代歌迷的欢心,就硬着头皮扮演小丑、变魔术去糟蹋自己,毕竟人无完人,就算是国际乐坛出了名的变色龙David Bowie,他也总有七十年代之New Wave这样的命根之色作为基地。而陈百强的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连忧郁都能唱出品味的慢歌、情歌和怨曲,在痴怨中带点天真、在天真中带点隐忍、在隐忍中带点宿命、在宿命中带点悲剧。他的音乐从来没有由低到高的“进步”,也没有醍醐灌顶式的实验“升级”,因此他也没有必要承受四代歌迷同堂高呼Danny其名时的分裂。这种壮丽的场面美吗?对于某天王来讲,或许求之不得,但当每一代的歌迷眼里的你,都是一个不同的你时,你又该如何面对那个真实的你?当一个人同时身兼幼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硕师导师和博士导师时,是很容易在晚上尿湿的。
陈百强的好歌有很多,《一生何求》或许是他事业中最为人所知的一首经典之作,这也是他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中最后一首获奖金曲。除此之外,《眼泪为你流》(1979)、《涟漪》(1982)、《偏偏喜欢你》(1983)、《摘星》(1984)、《凝望》(1986)、《我的故事》(1987)和《烟雨凄迷》(1988),则是他另七首获奖之作。从数量上来讲,陈百强从来没有一年能够同时有两首歌曲入围,而终其一生也只有八首歌曲获奖,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讲,这意味着低产加低质。但实际上,在这个歌目里,却遗落了他太多的经典之作,比如《念亲恩》、《梦里人》、《对酒当歌》、《等》、《一生不可自决》、《今宵多珍重》、《相思河畔》,其中有一些作品,甚至达到是个中国人都会唱的程度。于是,这一切就又说明了,对于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讲,颁奖礼实际上只是一个无事生非的娱乐事件,要不然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容祖儿、古巨基都会比陈百强更金。
十五年过去,又是天高云淡、水清山绿,有些人还在为谁红谁黑争破额头,而一些人却选择在《一生何求》里淡定人生。人生,有时不过只是一个曾经叫做陈百强的歌手来过而已,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