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币 元
积分2248
主题
回帖0
精华
阅读权限30
|
[原创]高音与低音对流行歌曲的贡献
一首歌曲,说到低,就是高音、中音和低音不断的斗争过程,在旋律伴舞下,形成不同风格的味道。
近日,看了一本关于通俗唱法的研究的书,书中主人特别推崇歌手必须拥有高音。他还指出,眼下有一种误导:即把港台、日本那种偶像派歌星的唱法的代表,这是值得警惕的动向,因为这种唱法完全没有“音质”,全靠录音棚制作而成“形”,它的危害在于:声音效果成了一种“模式”,完全失去了唱者自己的“嗓音特色”。他认为,欧美唱法才是真正的通俗唱法,美国黑人的嗓子得天独厚,美国人说话大多放下喉头,所以高音来自天然,欧美几乎全民是高音歌手(当然,还要考虑乐感)。而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大多是高喉位,港台歌星嗓音薄型居多,浑厚的如徐小凤、梅艳芳、蔡琴那样的女歌星都没有高音区。他还认为,台湾的通俗唱法,接近欧美唱法,都追求高音“关闭集中唱法”。但在唱法还没有形成体系,象伍思凯、张信哲、林志弦、及以前的费玉清,有高音却表现力度不足,但胜于香港、日本唱法好多了。
他纵观香港的男歌星高音区不多,有林子祥、谭咏麟、张学友等,但林子祥经常在高音区唱破音;学友高音区关闭集中力度还不够,力量不足;谭咏麟的高音虽然可以应付很多歌曲,但尚稍嫌,处于中高音阶段。其他男歌手有高音特色甚少,只不过有些特色而已。
高音虽然非常重要,是一个歌手引以自豪的优点,但是,低音也非常重要。纵观香港早期的乐坛,以民歌及小调歌曲情怀为主,这类歌曲根本没有高音设置的障碍,只有你乐感非常强,掌握歌曲的情感,那么,听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感人。尤其是在清静的时候听,非常有韵味。相反,有些高音歌曲,初听起来感觉宣泄高亢,但听得多了,总不免认为烦躁。王杰就是一个例子。他唱的歌,总是高音多的,开始听,非常好听,但接触多了,越听越不想听,好象声斯有点过火了。84年之后,香港乐坛自谭咏麟、张国荣等新一代歌手出现,也开始追求歌曲的高音和力度了,如谭的《爱情陷阱》,非一般人能唱出其中精粹。但是,他们的低音代表作也非常厉害,非常好听,如早期的《再见吧浪漫》,他的低音让人们听起来,这就是“谭咏麟”?因为这类歌手的嗓音伸缩力度强,可高可低。其实,香港有些歌手,低音也挺不错的,如苏永康、陈奕迅。可以说,低音是香港歌手的优势,他们唱得很自然,很流畅;唱高音,是大陆、台湾的优势。
纵观当今华语乐坛的发展,作曲者都是向高音发展,这是通俗歌曲发展的必然发展阶段。如《你到底爱着谁》、《秋天不回来》、《披着羊皮的狼》,这要求歌手必须拥有一定的高音基础,否则,当他们对着这些好歌时,只有望兴叹洋。近来,香港乐坛不断举行颁奖典礼,新的手很多,但是,那是香港商业化的操纵,没有高音的不在话下,连唱歌也都不会的。所以,很多香港老牌歌手都宁可走出外面市场,对香港乐坛索然无味。
究音低音重要抑或高音重要呢?这就需要见仁见智,因为人类的耳朵有一个通病:一刹那可能受某影响而喜欢某,但几许光景之后,又可能见异思迁,谁叫上帝怎么不给人类下一个“什么是最好的音乐呢”?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浪里人 于 2007-1-27 11:45 编辑 ] |
|